文化
祭公及其家族播迁
发布日期 : 2024/10/28 15:11:30 浏览次数 : 次
泰伯第六十八世孙吴祭,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吴祭,字孝先,号道成,出生于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三月初三日(我们的老族谱只记载他长庆四年中进士)。自幼习举子业,博览群书,广学六艺,十五岁入国学,应举乡魁,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登唐进士第,再应漕举,授浙江主事,调任工部屯田员外郎。卒于唐天右四年(公元907年)七月十五日,享年八十三岁。葬于福建莆田黄石水南连江里上余鼓楼山下,有墓志铭“唐屯田员外郎
吴公墓”。
吴祭宗支的先祖历代为官,是任官随迁的宦游世家。其先祖愉之:字愉仲(泰伯第五十二世孙)任吏部尚书,居河南光州固始文隅名吴墩,为吴墩的吴氏始祖,也是吴祭公的直系先祖。延伸至泰伯第六十世吴宁任南齐建武银台学士,入闽任建安《辞海》第449页:建安曾称建州,今为建瓯市)太守,家居建安,是固始吴氏入闽始迁祖,也是宁公裔的发祥地。延伸至泰伯第六十七世吴铎(吴宁的八传孙、吴祭的父亲)任建安刺史,其家族在建
安地区已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吴铎、字惠达,配李氏生四子:长子吴祭任浙江主事,调任工部屯田员外郎;次子吴瑞任吉安秘书,迁居杭井;三子吴良任莆田知录,迁居可塘;四子吴斌授常州刺史迁居侯官。
吴祭任浙江主事,调任屯田员外郎时,于唐乾符年阆曾奉旨赈济入闽,见莆田山川秀丽,资源丰富,遂以籍焉。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卸任后携家眷及兄弟等人由建入莆,居莆田黄石水南钱坡,是入莆吴氏始祖之一,也是恩平吴氏的一世祖。(有关祭以的宗支世系,生卒年和入闽的原因及时间,由于没有正史为据,各地族谱记载都不一样,相互争议较多,有的谱说公在唐代宗年间为避“安史之乱,,后回纥汗国之劫偕兄弟老幼初
奔建州,晚年入莆;有的谱称,公在唐僖宗中和四年黄巢叛国,以收捕黄巢余党与王审知入闽,但在河南光州固始全无史料记载,且祭公先祖历代为官,他的父祖辈均在福建建安任官,又与其世序的年代有出入。这仍有待后贤考证。)吴祭在莆田定居后,秉承德孝家风,开拓进取,督导黎民开垦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惠及乡民。同时潜心办学,创办书院扬文化,使莆田历朝出了十三位状元,其后裔就占了一名;历代中举为官180多人,曾有祖孙三代进士,一门五太守之美誉。宋丞相陈俊卿不无感慨地赞颂祭公“大哉儒宗,百世仰止”!今天
莆田能成为“文献名邦”,与祭公创导之功不可没。吴祭配有三房妻室:原配阮氏,次配倪氏,三房陈氏,生有六子。长子名侃,进士出身,官授国子监司业升大理寺左丞,阮、倪氏随长子侃赴任;次子名攒,迁黄石山;三子名风迁漳浦;四子名嗣回迁河南固始;五子名烈居澄塘;六子名育居钱坡。祭公及其兄弟的后裔繁衍昌盛。而且多是任官随迁各地,有的已成为对当地有重要影响的支系。长子吴侃裔传广东粤中、粤西、海南省等地,恩平吴氏均为吴侃后裔。
吴祭后裔人丁兴旺,在发祥地莆田就有以吴祭为主的分支十八房,迁广东南雄分六房。祭公及其兄弟的后裔,迁徙分居国内十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遍及海外二十多个国家,共有300多万人,号称“南天一柱”。
上一页:祭公十一世孙光集公及其后裔的播
下一页:吴穟、吴卓家族的播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