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吴穟、吴卓家族的播迁
发布日期 : 2024/10/28 15:08:08 浏览次数 : 次
吴泰伯的第68世孙吴穟,字懋质,号子文(系吴舜翊三子),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官居唐刑部侍郎、兵部尚书左太丞,称十一公。吴穟与夫人魏氏生有3子:长子吴旷,字克远,举人出身,官居襄阳县令,赠御史大中丞;仲子吴卓,字克立;三子吴浚,字克修,进士出身,官任洛阳主簿(无嗣)。吴卓于唐咸通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山东兖州金乡县令,授银青光禄大夫。吴卓于公元875年左右从山东金乡调任福建汀州长汀县令,首次入闽为官。吴卓次子吴融于唐僖宗乾符年间考中进士,调任楚州判官,迁太常寺簿,再除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绯鱼
袋,金紫光禄大夫。中和元年(881)寿州屠夫王绪起兵攻陷光州,吴融便与大伯父吴旷、堂兄吴玲、吴瑕一起南下到长汀投奔吴卓避难。吴融原计划还要回乡俟机再出任为官的,后因江淮战事连年未果。固始老家仅留吴旷三子吴殉与僮仆留守。中和四年(884)秦宗权攻打王绪,王绪抵挡不住,于次年率光、寿州军士五千人,并强逼吏民一起渡江南下。吴殉与王潮、王审硅、王审知等人友善,便率僮仆家兵千余人随王绪军南下。到福建南安时,王潮等人囚禁了王绪,引兵攻下泉州,吏民悦服,福建观察使陈岩向唐王朝保荐王潮为泉州刺史。此
时土人葛氏围攻汀州,吴旷、吴卓、吴玲、吴瑕、吴融等率邑卒及民丁保邑自固。吴王10直抵长汀,连连发矢中葛,葛败,吴殉据守长汀。人们尊称吴殉为“双箭大王”,吴氏骨肉始得相聚。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吴卓依附王潮,随父吴穟住在福建洪塘(吴穟于中和年因黄巢之乱,和他的大哥吴稀、二哥吴穗、四弟吴获弃任入闽,因次子吴卓在长汀为官,他居福州城内),寄望动乱早日结束,唐朝恢复强盛。
天祜四年(907)朱温即帝位,国号梁,改年号开平,宣告唐王朝结束,史称后梁。开平三年(909)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世为唐朝官吏的吴穟家族一方面不想当后梁王朝的臣子,另一方面为了消除王审知对自己的戒心,作出了到山区隐居不仕的决定。于是吴穟仲子吴卓和胞兄吴旷率领子侄裔孙和家族兵丁从福州北上来到南平橘溪,芟草莱,驱狐狸,辟荆棘,开田建屋(吴穟因年考体弱留居福州)世代繁衍生息下来。橘溪。后名桔溪,今名吉溪,南山镇南山村就位于吉溪中游。吴卓是南平市南山镇延陵吴氏的奠居始祖。吴卓逝世以后与妻魏氏合葬于橘溪吴长窠,该墓已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宗谱记载,吴卓长子吴春、三子吴和、四子吴景、五子吴华、六子吴秀随王审知居福州,在福州地区繁衍生息。吴卓的次子吴融(号长官派)、吴旷的长子吴玲(号长史派)、次子吴瑕(号司马派)、三子吴殉(号中山派)等在南山繁衍生息,至今已达43世。历史上有23人调赴广东、湖南、浙江、江西、江苏、山西等省任州、县长官,后裔遍布广东、江西、浙江、湖北、山西、台湾、香港、澳门等省区以及海外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等国家。福建省有福州市、泉州市、晋江市、宁德市、石狮市、厦门市、漳州市、连江县、龙岩市、三明市、建瓯市、建阳市、武夷山市、永春县、永安市、莆田市、德化县、宁化县、清流县、将乐县、顺昌县、沙县、罗源县、漳浦县、建宁县、邵武市、光泽县、政和县、武平县、闽清县、古田县、尤溪县、永泰县等以及南平市各乡镇、村,人口约一百万人,现留居南平、南山约三万人。
上一页:祭公及其家族播迁
下一页:吴仁禄迁居福建惠安县大吴村